新鲜 / 健康 / 便利 / 快速 / 放心
眼下,正值春耕管护的关键时节,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乡花秋村抢抓农时,组织群众开展蔬菜管护工作。在花秋村槽头片区蔬菜种植基地,成片的莴笋、白菜、甘蓝等蔬菜在春风中舒展枝叶,村民们穿梭于田间地头,娴熟地清除杂草、疏松土壤。
年过六旬的村民陶兴明一边弯腰拔草,一边乐呵呵地说:“我年纪大了,去外地打工不现实,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,干几天活就能补贴家用,心里踏实得很!”
这片占地200余亩的蔬菜基地,是花秋村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农业产业项目。过去,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持,村民多以零散种植为主,效益低下。如今,基地通过“大户牵头+农户参与”的模式,引入标准化种植技术,统一育苗、管护和销售,不仅蔬菜品质大幅提升,亩均产值更达到6000元以上。
种植大户黄勇介绍道:“除草是春耕管护的核心环节,我们采用人工与小型机械结合的方式,既保证效率,又减少对土壤的破坏。今年气候适宜,加上管护到位,预计产量能比去年增长两成。”
春耕时节的花秋村蔬菜基地,不仅是农业生产的“主战场”,更成为村民增收的“黄金地”。基地通过“土地流转+务工”模式,让村民实现“一地双收”:土地流转户每年可获得每亩500元的租金,华体会参与田间管理的村民日均工资达100元。正在除草的村民唐付会算了一笔账:“这段时间在基地务工,每天能挣120元,加上土地流转费,一年增收近2万元。”
对于留守老人和妇女而言,这份工作更显珍贵。60岁的陶兴明说:“年纪大了,重活干不了,但除草、间苗这些轻巧活儿没问题,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,日常开销没问题了。”据统计,基地常年吸纳50余名村民就业,农忙时用工量可达百人,年发放劳务工资超40万元。
村民钟毅数着刚领到的工钱,脸上洋溢着笑容:“以前种地看天吃饭,现在跟着基地干,技术有人教、销路不用愁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!”
花秋村党支部书记吴承骁指着远处的坡地信心满满:“目前基地面积200亩,年产值120万元。下步,计划将种植规模扩大到500亩,重点发展莴笋、辣椒等特色品种,力争年产值突破300万元。”
今年,盐津县计划种植各类蔬菜19万亩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从花秋村到盐津县,正以蔬菜春耕管护为起点,书写着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新篇章。嫩绿的蔬菜在春风中轻轻摇曳,小小的“菜篮子”托起群众增收新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