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鲜 / 健康 / 便利 / 快速 / 放心
2024年7月26日喜茶率先推出羽衣甘蓝,随后奈雪的茶、沪上阿姨、古茗、茶百道等品牌纷纷卷入“羽衣旋风。羽衣甘蓝原产于地中海,并不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蔬菜,那么中国的羽衣甘蓝来自哪里?
世界蔬菜看中国,中国蔬菜看山东!山东高密的万亩良田家庭农场,是亚洲最大的羽衣甘蓝出口种植基地,一批批新茶饮采购商纷至沓来,让农场的创始人王翠芬也加入了这场旋风。
“采购商就住在农场里,叶子还没有成熟就惦记着采收,每两三天能采收一点点。”
从“最难吃的蔬菜”到“最供不应求的蔬菜”,羽衣甘蓝都经历了什么?新茶饮的火爆往往有生命周期,羽衣甘蓝的未来又如何呢?
但过去羽衣甘蓝可不这样。王翠芬介绍说,“我从2005年第一次种羽衣甘蓝至今,已经在羽衣甘蓝地里摸爬滚打了20年,一直在问羽衣甘蓝什么时候能火。”
直到2024年,喜茶和古茗的采购先后找上门,王翠芬终于意识到,“羽衣甘蓝出圈了”!
王翠芬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种植基地,几乎从未对外宣传,到现在连抖音和微博都没有。喜茶的采购靠着四处打听——山东最擅长种植蔬菜,那么山东哪里在种羽衣甘蓝?终于在2024年10月找到了王翠芬。
王翠芬介绍说,他们原本做的是出口订单,外国客户先下单、基地再种植,属于要多少、种多少。但喜茶一来就“坏了规矩”,变成了种多少、要多少。
农场日常日采收羽衣甘蓝可达80—100吨,但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,没有什么富余。但奈何喜茶的采购拿出了“不买到就不走”的架势,采购们真的在农场里的小屋住下了,每天都盯着羽衣甘蓝,刚长大一丁点就忙不迭问能不能采,哪怕300斤、500斤也要,而且纷纷要求提前付款,生怕羽衣甘蓝被别人抢走了。
羽衣甘蓝一般要生长20天才能采收一次,冬天比夏天还要再慢一点,喜茶的采购除了等待毫无办法,王翠芬不得不临时腾出了60个大棚、200余亩的面积来扩种羽衣甘蓝,但从播种到采收时间更久,需要60天左右。
羽衣甘蓝供不应求,除了新茶饮的抢购之外,还因为它的产量不稳定。2023年曾经因为主播带货造成过“虚假繁荣”,很多农户扩种羽衣甘蓝,但最终卖不出去都烂在了地里,因此2024年本身就是羽衣甘蓝的“小年”。
其实这次能给新茶饮品牌们供货,多少有一点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意思,多亏了王翠芬多年来稳定的出口订单。从2005年种羽衣甘蓝开始,出口订单每年都有增长,而且这些出口订单要的都是冷冻羽衣甘蓝,因此她们采收之后都会进行速冻和冷藏,保质期可达2年。
在订单不断增长的信心之下,王翠芬会种出“提前量”,“比如截至目前,我们已经提前半年完成了2025年上半年的全部出口订单。”这才让当时地里种的羽衣甘蓝变得“富余”,得以供给新茶饮品牌们。
王翠芬回忆说,上世纪90年代,外出务工浪潮席卷而来,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熟悉的土地进城打工。看着大片撂荒的土地,王翠芬心里满是担忧:“都去打工了,以后吃什么?”她心念一转,生出了“你们不种,我种”的念头。1995年,王翠芬包下了村里13户人家的100多亩耕地,种植小麦、玉米。“当时除去上交的,压根剩不下啥,甚至还有负债。”
2000年,王翠芬开始种植菠菜,用于出口。机缘巧合下,一个美国的客户找了她,让她帮忙种植羽衣甘蓝。最开始,王翠芬认为这是个赚钱的契机。2005年,从荷兰引进的种子在高密的大地种下了。
一切真能那么顺利?荷兰的种子就这样在高密的土地上顺利地发了芽?令王翠芬始料未及的是,这一番探索与尝试,竟耗费了7年时间。“咱没技术,只能慢慢摸索。冻死了才知道它怕冷、热死了才知道高温不行、还有涝死、旱死……7年间几乎所有的病害我们都遇到了。”
终于,在2012年,羽衣甘蓝在高密这片土地上真正实现了成功种植;王翠芬也摸透了羽衣甘蓝的 “脾性”:喜冷凉,耐寒力较强,-10℃以上皆可越冬,对土壤要求不严格,适合大规模种植。
2025年,王翠芬计划再扩种1000亩以上的羽衣甘蓝。她介绍说,“其实也一直有人提醒我,新茶饮的爆品一般只会火三四个月,这已经成了行业的规律,下架、上新都是常有的事”。
那么羽衣甘蓝能逃脱这个魔咒吗?“我坚信羽衣甘蓝在这一波新茶饮的带动下能继续火下去”。三个关键词让王翠芬对此信心十足。
以前,王翠芬是不宣传的,但现在她希望能把羽衣甘蓝宣传开,万亩良田家庭农场已经是亚洲最大的羽衣甘蓝出口种植基地了,王翠芬说,华体会注册“但是还不够,我希望能成为‘中国的羽衣甘蓝之母’”。
当年,美国基辛格曾经说过,“谁掌握了石油,谁就掌握了所有国家,谁掌握了粮食,谁就掌握了全人类”。王翠芬从小在庄稼地里长大,非常认同粮食的重要性,虽然当年种地不赚钱,但她认为,人们总需要吃粮食,粮食终究会变得重要。
20年前刚开始种羽衣甘蓝时,王翠芬问“外国人要羽衣甘蓝干什么用”,而20年后,连国内饮料企业却已经开始向她下单做成果蔬汁,新茶饮企业做成果蔬茶,这就是前进的方向。
王翠芬以前做的都是出口订单,需要按照欧盟标准种植蔬菜,比如不使用转基因种子、不使用除草剂、不使用化肥、华体会注册不使用农药。举个例子,除虫都是以物理除虫为主,每50平方米放置一个诱虫灯,即便是使用一些生物化学制剂,也是按照客户的标准,用最多3天便可降解、无残留的品牌,用的肥料也是大豆和花生堆出来的生物菌肥。
“这么好的蔬菜,中国农民在中国土地上种出来的蔬菜,我希望能被更多的中国人吃到。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。”王翠芬说。
宣传羽衣甘蓝以来,有不少人提醒王翠芬说要“闷声发大财”,把羽衣甘蓝宣传出去,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种羽衣甘蓝,最终会抢走生意。但她并不担心。
市场的风向一会儿一变。2023年羽衣甘蓝供大于求,很多种植户不得已低价贱卖,2024年供不应求,价格暴涨到近20元一斤。吃过亏的种植户都明白:盲目跟风种植并不符合自身利益。
王翠芬说:“即便真的竞争变大,我也对自己的羽衣甘蓝有信心,进一步,我可以为新茶饮提供羽衣甘蓝,退一步,我可以继续耕耘出口订单。”
但更重要的是创新,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”,王翠芬对她的羽衣甘蓝信心满满。
现在,王翠芬已经在和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开展项目,研发团队的博士硕士就有8人。等今年开春,她将和省农科院合作在农场里建立羽衣甘蓝研究所,培育新的品种,比如黑色、红色、黄色等五色羽衣甘蓝,黑色铁含量高,黄色叶黄素含量高,让羽衣甘蓝既营养又好吃。
无论新茶饮的风能在羽衣甘蓝上吹多久,“当一个引领者而不是跟风者”,这就是王翠芬的信心所在,也让她有底气说出:“我的羽衣甘蓝能打造一个百年品牌”。